总线概述
总线基本概念
-
总线定义
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、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路线
分时: 同⼀时刻只允许有⼀个部件向总线发送信息;同⼀时刻只能有⼀个主设备控制总线的传输操作
共享:总线上可以挂接多个部件
-
总线设备
按对总线有无控制作用分为主设备、从设备
- 主设备: 发出总线请求获得总线控制权的设备
- 从设备: 被主设备访问的设备,只能响应总线命令
-
总线特性
- 机械特性:尺⼨,⼤⼩
- 电⽓特性:传输⽅向和有效电平范围
- 功能特性:每根传输线的功能
- 时间特性:信号和时序的关系
总线分类
-
按功能层次分类
-
片内总线
芯片内部总线,如上章CPU介绍部分
-
系统总线
各功能部件(CPU、主存、I/O接⼝)之间相互连接的总线
-
数据总线
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
双向传输线,位数与机器字⻓、存储字⻓有关
-
地址总线
指出主存和I/O设备接⼝电路的地址
单向传输线,位数与主存地址空间的⼤⼩有关
-
控制总线
传输控制信息
包括控制命令和反馈信号
-
-
I/O总线
主要连接中低速I/O设备,使低速、高速设备分离
通过I/O接口与系统总线相连
-
通信总线
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传送信息的总线,也称为外部总线
-
-
按时序控制方式分类
-
同步总线
总线上设备按规定的时钟节拍统一工作
-
异步总线
以信号握手方式协调信息传输,总线操作时序不固定
-
-
按数据传输方式分类
-
串行总线
数据的传输在⼀条线路上按位进⾏,适合长距离
-
并行总线
每个数据位有⼀条单独的传输线,所有的数据位同时进⾏,如地址线
相互有干扰和延迟,适合近距离
-
系统总线的结构
单总线结构 | 双总线结构 | 三总线结构 | |
---|---|---|---|
优点 | • 结构简单,成本低 • 易于接⼊新的设备 |
• 低速I/O设备分离 • 实现存储器总线和I/O总线分离 |
• 提⾼I/O设备性能 • 更快响应命令 • 提⾼系统吞吐量 |
缺点 | • 带宽低,负载重 • 多个部件只能争⽤唯⼀的主线 • 不⽀持并发传送操作 |
• 需要增加通道等硬件设备 | • 同时一条总线工作 |
组成 | 系统总线 | 主存总线 I/O总线 |
I/O总线 主存总线 DMA总线 |
结构 | | | |
总线性能指标
-
总线传输周期
指⼀次总线操作所需的时间,由若⼲总线时钟周期构成
-
总线时钟周期
即机器的时钟周期
-
总线工作频率
总线上各种操作的频率,为总线周期的倒数
工作频率=1/总线周期
-
总线宽度(总线位宽)
总线上同时能传输的数据位数,通常指数据总线的根数
-
总线带宽
总线的最⼤数据传输率,即单位时间内总线上最多可传输数据的位数
总线带宽=总线⼯作频率×(总线位宽/8)【单位 字节/s】
-
总线复用
⼀种信号线在不同的时间传输不同的信息
因此可以使⽤较少的线传输更多的信息,从⽽节约空间和成本
-
信号线数
地址总线、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3种总线数的总和称为信号线数
其中最重要的是总线宽度、总线⼯作频率、总线带宽
三者关系:(总线带宽)或者说(传输率)=总线宽度×总线⼯作频率
总线事务和定时
总线事务
总线事务:从请求总线到完成总线使⽤的操作序列【在⼀个总线周期中发⽣的⼀系列活动】
-
请求阶段
主设备发出总线传输请求并且获得总线控制权
-
仲裁阶段
总线仲裁机构决定将下⼀个传输周期的总线使⽤权授予某个申请者
-
寻址阶段
主设备通过总线给出要访问的从设备地址及有关命令,启动从模块
-
传输阶段
主模块和从模块进⾏数据交换,可单向或双向进⾏数据传送(⼀般只能传输⼀个字⻓的数据)
-
释放阶段
主模块的有关信息均从系统总线上撤除,让出总线使⽤权
-
非突发方式
每个传送周期内先传地址,再传数据,且每次通常只能传输一个字节
-
突发(猝发)方式
发送⽅在传输完成地址后,连续进⾏若⼲次数据的发送,即⼀次传输⼀个地址和⼀批连续的数据
寻址阶段发送连续数据单元的⾸地址,之后从⾸地址开始连续读出或写⼊多个数据,每个时钟周期传送一个字长
一组数据传送完毕后释放总线
总线定时
总线定时:总线在双⽅交换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时间上配合关系的控制【实质是⼀种协议或者规则】
同步定时方式 | 异步定时方式 | |
---|---|---|
定义 | • 同步通信采⽤公共时钟,有统⼀的时钟周期,同步时钟信号不由各设备提供 • 同步控制既可以⽤于CPU控制,⼜可⽤于⾼速的外部设备控制 |
• 不采⽤时钟信号,采⽤握⼿ • 完全依靠“握⼿”信号来实现定时控制 • 传送操作是由双⽅按需求分配时间的 • 每次握⼿完成⼀次通信,⼀次通信交换多位数据 |
优点 | • 传送速度快 • 总线控制逻辑简单 • 不需要应答信息 • 总线⻓度短 • 公共时钟信号同步 • 各部件的存取时间较接近 |
• 总线周期⻓度可变 • 保证两个速差很⼤部件/设备之间可靠信息交换 • ⾃适应时间配合 |
缺点 | • 主从设备强制性同步 • 不能验证数据通信的有效性 • 可靠性较差 |
• ⽐同步复杂,速度慢于同步⽅式 |
适用 | • 总线⻓度较短及部件的存储时间⽐较接近 • 采⽤同步控制也可以进⾏数据的传输,但不能发挥快速设备的⾼速性能 |
• 主要⽤于在不同的设备间进⾏通信 |
异步定时方式分类
-
不互锁方式
主设备发请求—->不必等从设备的回答,撤销“请求信号” 【速度最快】
-
半互锁方式
主设备发请求—>需要等从设备的回答,才能撤销“请求信号”
从设备收到回答—>不必等到主设备的"请求信号"撤销,才撤销“回答信号”
-
全互锁方式
主设备发请求—>需要等从设备的回答,才能撤销“请求信号”
从设备收到回答—>需要等到主设备的"请求信号"撤销,才撤销“回答信号”
半同步定时方式
半同步定时方式保留了同步定时的特点
如所有地址、命令、数据信号的发出时间都严格参照系统时钟的某个前沿开始,而接收方都采用系统时钟后沿时刻来进行判断识别
同时,又像异步定时那样,允许不同速度的设备和谐地工作
因此,增设一条Wait响应信号线
例如,某个半同步总线总是从某个时钟开始,在每个时钟到来时,采样Wait信号,若无效,则说明数据未准备好,下个时钟到来时,再采样Wait信号,直到检测到有效,再去数据线上取数据。
半同步定时适用于系统工作速度不高,但又包含了由许多速度差异较大的各类设备组成的简单系统,即非关键模块允许根据特定时序自由运作,减少对主时钟的依赖
优点:控制方式比异步定时简单,各模块在系统时钟的控制下同步工作,可靠性较高。
缺点:系统时钟频率不能要求太高,所以从整体上来看,系统工作的速度不是很高。
分离式定时方式
分离式定时方式将总线事务分解为请求和应答两个子过程
两个设备一个请求一个应答,轮流作为主设备占用总线传送信息
上述两个子过程都只有单方向的信息流
优点:在不传送数据时释放总线,使总线可接受其他设备的请求,不存在空闲等待时间。
缺点:控制复杂,开销也大。